一、平衡的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 1、肌肉骨骼系统完整性的评定。 2、疼痛、关节活动范围受限、肌力或肌 纤维长度的变化 3、关节活动受限或缺乏副运动,姿势本 身也会发生变化。 4、肌力减弱、肌长度或力量不平衡、肌 耐力低下
基本概念 平衡( balance)是指物 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 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 小相等,使物体处于一 种稳定的状态(即牛顿 第一定律)。
支持面(support surface) 指人在各种下(站、 立、坐、卧,行走)所 依靠的表面,即接触面。 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 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 面积。
一、训练的基本原则 ★身体良好对线关系 ★重心由低到高 ★扩大身体的稳定性,摆动范围由小到大 ★静态姿势向动态活动的训练过渡 ★逐步提高效率难度
因感觉损伤而致的平衡功能障碍可根据感觉组 织检查鉴别感觉损伤的种类。感觉组织检查通过改 变躯体感觉和视觉输入的准确性,能够系统地逐一 筛查躯体感觉、视觉以及前庭觉对平衡功能的影响。
有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,虽然没有外周感 觉(躯体感觉、视觉、周围性前庭觉)异常,但仍 表现出平衡和协调运动障碍。它提示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可能使来自不同感觉输入的信息整合受到影响。
❖ 仰卧位: 桥式运动分类:双桥运动、单桥运 动。 桥式运动方法:完成伸髋、屈膝、足平 踏于床面 的动作。 桥式运动训练:治疗师可将一只手放在患者 的患 膝上,然后向前下方拉压膝关节,另一 只手拍打患侧臀部,刺激臀肌收缩,帮助患 髋伸展。
平衡反应检查内容如下: (一)卧位倾斜反应:俯卧位、仰卧位 (二)膝手位反应 (三)坐位平衡反应 (四)跪位平衡反应 (五)迈步反应
1、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周围肌肉肌力 下降将影响踝关节协同动作的有效利用;
如:地板→地毯→体操垫→泡沫塑料→石 子地→可动支持面 患者在上述支持面条件下,以此减小支持 面面积训练,可赤足训练增加皮肤感觉。
1、检查踝关节协同动作时站立支持面要平、硬且宽; 2、检查髋关节协同动作时被检查者可站在窄于足底长 度的横木上或采取不会引起踝关节协同动作的其他如足 跟接足尖(双脚一前一后)站立位。
❖ 定性评定:在确定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后,需要 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定性评定。关节肌肉功能异常、 反应延迟、肌群应答错误、各种感觉信息判断不准 确、感觉运动整合不恰当或其他原因等均可导致平 衡障碍。
★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★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发生原因 ★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★监测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的疗效 ★跌倒风险的预测
平衡是人体保持姿势与,完成各 项日常生活活动,尤其是各种转移动作、 行走以及跑、跳等复杂运动的基本保证。
平衡功能的康复训练是物理疗法专业 的重要工作内容,因此平衡功能评定也就 成为制定平衡功能计划的重要步骤。
(2)他动态平衡:指的是人体对外界干扰,例如 推、拉等产生反应、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。
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: 1、感觉输入 2、中枢整合 3、运动控制
❖ 定量评定:采用专用评定设备对有关平衡功能的各 种参数进行量化。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平衡障碍 的程度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前后对比,观察疗效。
(一)扩大稳定极限 (二)干扰视觉输入 (三)干扰躯体感觉输入 (四)改变活动的复杂程度 (五)实施干扰
患者的异常姿势得到纠正,身体的稳定性 增加后应进行扩大身体稳定极限的训练,即 身体摆动或重心转移的训练。
❖ 减少视觉输入 ,如戴墨镜 ❖ 阻断视觉输入, 如闭眼或戴眼罩 ❖ 输入不确定的信息 如墨镜上涂液体石蜡或
❖ 无论是坐位还是站立位均从重心转移训 患者单腿支撑、坐、俯卧或仰卧在体操球
❖ 通过治疗师对患者身体施加外力以干扰或破 坏其平衡,以诱发各种平衡反应和对策,使 身体保持在垂直重心线
前庭功能的训练 1、患者双足尽可能靠拢,必要时双手或单手 扶墙保持平衡,然后左右转头。 2、患者步行,必要时他人给予帮助。 3、患者练习在行走中转头。
1、患者应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,直视前方 目标,逐渐使支撑面变窄,即双足间距离缩 短至1/2足长,在进行这一训练时前臂首先伸 展,然后放置体侧,再交叉于胸前,在进行 下一个难度训练之前,每一至少保持15s, 训练时间总共为5~15min。 2、患者站立于软垫上,可从站立于硬地板开 始,逐渐过渡到在薄地毯、薄枕头或沙发垫 上站立。 3、患者在行走中转圈练习,从转大圈开始, 逐渐变得越来越小,两个方向均应练习。
❖ 1、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❖ 2、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❖ 3、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❖ 4、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❖ 5、从睁眼到闭眼 ❖ 6、因人而异,循序渐进
(一)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前庭功能损害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害 (二)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 下肢骨折未愈合
平衡反应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,为了 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,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作出的保护性反应。
平衡反应状况可以通过活动的支持面或随意运动或破 坏被检查者的而获得。
跪于治疗床上,治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,平衡功能改善 后,再在平衡板上训练。
自动态平衡训练:患者取双膝跪位或半跪位。患者自已 向各个方向活动或和治疗师进行抛接球训练。
于运动失调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运动ballbet贝博功能障碍 的患者。 患者取肘膝跪位保持平衡;治疗师向各个 方向推动患者;患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或者躯干 侧屈或旋转,然后可指示患者将一侧上肢或下肢抬 起并保持平衡,随着稳定性的增强,再将一侧上肢 和另一侧下肢同时抬起并保持平衡。
1、静态平衡(static balance)是指身体不动时, 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,如坐、站立、单腿站 立、倒立、站在平衡木上维持不动。
2、动态平衡(dynamic balance)是指运动过程 中调整和控制身体姿势稳定性的能力。
(1)自动态平衡:指的是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 动,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 运动时,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。
2、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其周围肌肉肌 力下降将影响髋关节协同动作的利用,使动 作反应受限或减弱;
平衡反应为皮质水平的反应,它整合前庭、视 觉及触觉刺激输入,是大脑皮质、基底节与小脑相 互作用的结果。肌张力正常且肌张力能够随身体重 心的变化而变化,即具有适应性,是可诱发出平衡 反应的条件。因此,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常表现出平 衡反应障碍。
1.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。 2.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、心力衰竭或严重 感染,或严重的痉挛等,则暂不宜训练。 3.训练时,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,以免 发生跌倒。 4.训练前、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,要注意平衡 功能评定,以了解问题所在,制定或修改训练方 案。 5.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,要同时进行相 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。
第六节 特殊训练方法 一、纠正身体异常对线 (一)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 (二)体重对称性分布训练 二、诱发协同运动模式训练 (一)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训练 (二)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(三)跨步对策训练 三、准备性姿势调整活动的诱发训练 四、自动姿势反应训练 五、感觉组织训练
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训练。 患者取俯卧位, 前臂支撑上肢体重,保持静态平衡;然后治 疗师向各个方向推动患者的肩部,进行他动 态平衡训练;最后进行自动态平衡训练,患 者自己向各个方向活动。
坐位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 1.长坐位平衡训练: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位 进行平衡功能训练。 2.端坐位平衡训练: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位 平衡训练。
站立位 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,都是为步行做好准 备,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。 1.静态平衡训练 2.他动态平衡训练 3.自动态平衡训练